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传统工业城市如何突破发展瓶颈、实现转型升级?山东省淄博市与阿里巴巴集团的深度合作,为这一命题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。通过植入“数字基因”,这座以化工、陶瓷、纺织等传统产业闻名的老工业城市,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。
一、战略破局:从“工业重镇”到“数字强市”的顶层设计
淄博的转型始于2020年《淄博市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》的出台,明确将数字经济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引擎。2021年,淄博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共同打造全国首个“盒马市”,以数字农业为突破口,开启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。这一合作不仅覆盖农业领域,更延伸至工业互联网、智慧城市、新零售等多个维度,形成“政府引导+头部企业赋能+本土企业转型”的三维驱动模式。
阿里巴巴集团带来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生态思维。其通过“平台+生态”模式,将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底层能力与淄博的产业需求深度融合。例如,在工业领域,阿里云与淄博企业共建工业互联网平台,实现设备联网、数据采集、智能分析的全流程数字化;在农业领域,盒马鲜生通过“订单农业+冷链物流”模式,重构农产品供应链,带动高青黑牛、沂源苹果等地理标志产品溢价超30%。
二、农业革命:数字技术重塑“齐鲁粮仓”
淄博与阿里的合作首战选在农业领域,源于其深厚的农业基础与迫切的转型需求。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,淄博面临产业链分散、品牌溢价低、物流成本高等痛点。双方以“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”建设为目标,实施三大工程:
数字牧场工程:以高青黑牛为核心,构建涵盖育种、养殖、屠宰、加工、物流的全链条数字化体系。纽澜地公司通过阿里云IoT技术,为每头黑牛配备智能耳标,实时监测生长数据,实现精准饲喂与疫病预警。其数字化工厂将生产周期从72小时压缩至18小时,产品直供盒马鲜生全国门店,年产值突破20亿元。
智慧果园工程:在沂源县,阿里技术团队搭建苹果产业大脑,整合气象、土壤、病虫害等数据,指导果农科学种植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溯源,沂源苹果价格从每斤2.5元跃升至6.8元,带动70万吨苹果增收2亿元。
冷链物流工程:投资200亿元建设阿里数字农业山东仓,集成分选、加工、冷藏、物流功能,形成“产地仓+销地仓”的全国网络。项目投产后,农产品损耗率从20%降至5%,配送时效提升40%,覆盖全国200余个城市。
三、工业智变: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的范式升级
淄博的工业基因深厚,但传统产业占比高、附加值低的问题突出。阿里通过“工业互联网+智能制造”双轮驱动,助力企业突破转型瓶颈:
设备联网工程:依托阿里云ET工业大脑,淄博建成全国首个电机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,连接10万台智能电机,实时监测能耗、振动等参数,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5%。功力集团通过该平台优化生产流程,设备综合效率提升25%,年节约电费1200万元。
智能工厂工程:在齐翔腾达、齐都药业等龙头企业,阿里云协助构建数字孪生工厂,实现生产、质量、设备、能源的全要素数字化管理。齐翔腾达通过MES系统集成42套装置数据,优化工艺流程后,关键设备故障率下降40%,年增产化工产品15万吨。
产业链协同工程:针对化工、纺织等集群化产业,阿里搭建供应链协同平台,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互通。例如,在纺织产业集群,通过AI排产算法,将订单交付周期从15天缩短至7天,库存周转率提升30%。
四、城市进化:数字治理构建“智慧齐都”
数字化转型不仅限于产业,更延伸至城市治理领域。淄博借鉴阿里“城市大脑”经验,构建“1+3+N”智慧城市体系:
1个中枢:建成“淄博智脑”城市运行管理中心,整合54个专题场景(如渣土车监管、数智防汛)和43个AR场景,实现“一屏观全域、一网管全城”。
3大平台:搭建政务服务、民生服务、产业服务三大平台,推动1300万条政务数据共享,实现教育入学“智能划片”、医保报销“秒批秒办”等便民服务。
N个应用:在交通、环保、应急等领域落地140个数字化场景。例如,智慧供热系统通过AI算法动态调节管网压力,群众投诉率下降60%;智慧交通系统优化信号灯配时,重点路段通行效率提升20%。
五、生态培育:打造数字产业“热带雨林”
为持续释放数字红利,淄博构建“政策+平台+人才”的生态体系:
政策扶持:设立10亿元数字经济专项基金,对数字化转型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;出台“数字人才20条”,对AI、大数据等领域高端人才给予税收减免、住房保障等支持。
平台赋能:建成齐鲁智能微系统创新产业基地、淄博数字经济产业园等载体,集聚信通电子、纽氏达特等103家数字企业,形成“硬件+软件+服务”的完整产业链。
人才引育:与山东理工大学共建数字经济学院,开设工业互联网、智能制造等专业;联合阿里开展“数字工匠”培训计划,三年内培养10万名数字化技能人才。
六、成效与启示: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密码
经过五年实践,淄博的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:
经济指标: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%,占GDP比重从3.2%提升至7.5%;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92%,居全省前列。
产业升级:培育省级智能工厂45家、晨星工厂274家,齐翔腾达、齐都药业等企业入选全球“灯塔工厂”候选名单;数字农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,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居全省第一。
城市品牌:获评“2024数字百强市”“中国智慧城市创新案例奖”,成为全国老工业城市数字化转型标杆。
淄博的实践表明,传统工业城市的数字化转型需把握三个关键:
战略定力:以“十年磨一剑”的耐心布局数字基础设施,避免短期行为。
生态思维:通过“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、市场运作”模式,构建开放协同的数字生态。
场景驱动:从企业痛点、民生需求出发,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,避免“为数字化而数字化”。
如今,站在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收官之年,淄博正以“数”为帆、向“数”图强,在数字浪潮中破浪前行。这座千年齐都的转型故事,不仅为全国老工业城市提供了“淄博方案”,更印证了一个真理:没有落后的产业,只有落后的思维;只要植入“数字基因”,传统产业同样能焕发新生。